小鼠心肌梗死模型(MI)
背景介绍:
心肌梗死模型(MI)是一种模拟人类心肌梗塞的实验动物模型,用于研究心肌缺血、坏死及其修复过程,以及开发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。
动物信息:
C57BL/6J小鼠,雄性,8周龄
造模方案:
1、在动物麻醉状态下,通过胸部手术暴露心脏,选择性地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(LAD)。
2、血流阻断:通过结扎冠状动脉,阻断心肌的血供,造成局部心肌缺血。
3、再灌注(可选):在某些研究中,可能在特定时间后释放结扎,恢复血流,以模拟临床中的再灌注治疗。
造模周期:
心肌梗死后的观察时间点根据实验目的而定,常见的有24小时、48小时、7天等不同时间点。
应用:
MI模型广泛应用于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、心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、心脏重构、心力衰竭的发展以及评估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。
模型评价:
1、组织学评价:通过心肌组织的切片和染色(如HE染色)观察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区域。
2、心脏功能评估:使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。
3、生化分析:检测心肌组织中的生化指标,如炎症因子、氧化应激标志物等。
4、分子生物学检测:通过PCR、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心肌组织中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。
5、行为学测试:评估动物的整体活动能力和生理状态。
6、做TTC染色观察心脏的梗死面积,粉红色为正常的心脏组织,白色区域为梗死区域
结果展示:
图1 小鼠心脏组织TTC染色
图2 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超结果
图3 小鼠心肌梗死模型不同造模时长UCHL1表达情况
参考文献:
1. DOI: 10.1038/s41421-021-00361-3
2. DOI: 10.1016/j.redox.2022.102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