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篇 头部:龅牙、浮肿、流口水,头部受损的背后原因
头部倾斜
描述:动物头部偏向一侧。
病因:耳部感染是动物头部出现倾斜最常见的原因。另外,大脑损坏或耳部结构的遗传性改变也可引起该症状,但不常见。这些动物可能只向笼子一侧移动,或者当你拎起尾巴时出现转圈。(见行为异常)
图32A 该小鼠表现为头部倾斜。
图32B 该新西兰兔表现为头部倾斜。(Photo courtesy of LAVA, UK; www.digires.co.uk)
头部穹凸(脑水肿、脑积水)
描述:头部穹凸的动物,通常伴随眼睛斜视、矮小、异常行为。常见于动物离乳时或离乳后不久。
病因:大脑和脊椎周围有液体积聚。该液体是由大脑产生并通过大脑和脊髓内的通道自由循环。当位于大脑的通道发生阻塞时,液体就会在大脑内蓄积,引起脑壳肿胀并压迫脑组织。兔和啮齿类动物的脑水肿都存在遗传因素。其中,兔的脑水肿也可能是饮食中缺乏某种维生素引起的。
图33A 图中上方的大鼠头部穹凸,明显比同窝下方的大鼠要小的多。个头较小的大鼠的体重为83g,而同胎正常大鼠的体重为131g。
图33B 右侧小鼠与左侧同胎小鼠相比,头部穹凸。
牙齿过长(咬合不良、流涎)
描述:动物牙齿过长。排列通常不整齐。
病因:啮齿类动物和兔的牙齿是持续性生长的。它们通过牙齿间相互摩擦或者采食坚硬的食物来磨损牙齿。如果动物牙齿或颚部出现损伤或咬合不良时,那么牙齿则会持续生长而不能适当磨损。小鼠、大鼠及兔的咬合不良通常发生于前面的牙齿(门牙)。粉剂或软料易使动物牙齿持续生长而过长。豚鼠的咬合不良更常见于后面的牙齿(臼齿)。该问题对于兔来说通常是从亲代遗传而来的。而啮齿类动物可能部分归因于遗传因素。(见矮小,流涎)
图34A 小鼠的正常咬合(“咬”)。下牙比上牙长,当上下牙齿互相摩擦时则出现最大咬合力。
图34B 该小鼠下牙过长。
图34C 大鼠的正常咬合。下牙比上牙长,当上下牙齿互相摩擦时可产生最大咬合力。
图34D 该大鼠咬合不良。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病例。
面部肿胀
描述:动物的鼻子比正常大,且浮肿。
病因:动物咬合不良或颚部损坏时可能表现为面部肿胀。如果动物是饲养在金属网或冲孔金属板底座的笼子里,其牙齿则很可能被笼底挂住。这种情况会导致上颚或下颚的损伤。(见牙齿过长)
图35 该小鼠表现为面部肿胀。是皮下脓肿所致。
流涎(唾液过多)
描述:动物唾液量过多并且打湿或粘附在嘴部周围的毛发上。
病因:动物不能吞咽唾液时,则可能表现为分泌过多。其嘴部和喉咙疼痛时也可能出现流涎。流涎有时反映动物咬合不良。对于大鼠和小鼠,过热时也会出现流涎。(见牙齿过长,毛色异常)
图36 小鼠过热表现。由于大小鼠不能流汗,所以它们就用唾液打湿毛发来降温。
鼻涕(流鼻涕、鼻塞)
描述:动物鼻子中流出液体。鼻涕可能是红色的、清亮的、黄色的、白色的或者绿色的。还可以描述为稀薄或粘稠。
病因:动物鼻子、静脉窦、眼睛或肺部感染时,可能会出现流鼻血(很少出现)或鼻涕。如果环境中某些成分使其鼻粘膜不适,或动物鼻内有异物时也可能出现流鼻涕。大鼠、小鼠、沙鼠和地鼠的眼后都有一种腺体(哈德氏腺体),正常可产生一种叫做卟啉的物质。当暴露于光下时,该物质变暗,看起来与血液很像。该腺体一直产生卟啉,但是动物生病或发生应激而停止理毛时,该分泌物则会出发生积聚并且在眼睛周围和鼻子边缘结成硬皮。卟啉在黑光灯下可以发光,而血液不会。对于大鼠来说,红色鼻涕通常是由应激或脱水导致,但是还可能象征严重的病毒感染。
图37A 该小鼠眼睛和鼻子流出分泌物。
图37B 该兔子出现流鼻涕现象。(Photo courtesy of LAVA, UK; www.digires.co.uk)
鼻子痛
描述:沙鼠鼻子发红、疼痛。鼻子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硬皮和渗出。
病因:沙鼠眼后的腺体(哈德氏腺)可以产生一种物质(卟啉),如果不通过理毛除去则会刺激皮肤出现痛感。当沙鼠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定期理毛时,则可能出现鼻子疼痛。
喷嚏
描述:动物打喷嚏。
病因:由于传染病或其他疾病、环境的刺激物而引起动物打喷嚏。(见呼吸困难)
本文来自维通利华《啮齿类动物及兔的临床症状指南》,鼠来宝生物经授权转载